姿势反射异常
脑瘫患儿的早期表现以反射异常最为明显,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而一些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
(一)原始反射 消失过晚或延迟
觅食反射,吸允反射、拥抱反射、交叉伸展反射、逃避反射、磁石反射、阳性支持反射(中枢在脊髓),手足把握反射、眉间反射、耻骨上伸展反射、八步科反射、手指伸展反射、跨步反射、自动步行,以上这些反射2~4个月消失,很少到6个月消失。
(二) 姿势反射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1个月出现,4个月左右消失。
2.对称性颈反射 6个月仍然存在是重度脑瘫的表现。
(三)紧张性迷路反射
1.前庭脊髓反射(又称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LR),表现头稍前屈,四肢屈曲,下肢屈于腹部,臀高头位低。4个月消失。
2.前庭眼反射 作用眼的紧张性迷路反射。
(四)翻正反射 人与动物,通过视觉、迷路、固有感觉、皮肤感觉,感受姿势是否异常,并主动调节正常姿势称翻正反射。大部分可持续终生。
1.颈翻正反射(中脑)仰卧位,将头向一侧回旋、肩、躯干、骨盆及四肢共向头的一侧回旋,称为整体动作,4~6周出现,6个月消失。
2.躯干头翻正反射 仰卧位,头正中,抓小儿的双下肢与骨盆向一侧回旋。反应如下:头主动抬起(称头躯干立直反射)、翻至侧位,躯干又回原位(躯干立直反射)。
3.视翻正反射(视立直反射) 表示高等动物发育良好,与迷路性固有知觉,或体表感觉共同维持正常姿势。诱发:将小儿抱起前后左右倾斜躯干,头与躯干保持垂直位置,卧位3个月出现,坐位与立位5~6个月出现,持续终生。6个月不出现为异常。
(五)平衡反应(中枢在大脑皮层) 是指重心的位置变化时,重力自动使之适应反应,从卧位到立位的变化。
1.坐位平衡 向前方6个月,侧方7月,后方10个月。
2.立位平衡 立位,将小儿躯体前后左右的倾斜。向前后倾斜,可向前后迈步,向左右倾斜时,一侧下肢可向另一侧跨一步,以获得平衡。前方12个月,侧方18个月,后方24个月。
(六)保护性伸展反射(落伞反射) 向前方5~6个月,侧方7~8个月。
(七)Vojta姿势反射 是指婴儿在其空间位置身体发生变化所采取的应答措施和自发运动,共有如下七种。
1.拉起反射 姿势:仰卧位,头正中。诱发:检查者拇指伸入小儿掌中,余四指握着手腕,不要碰手面。从床拉起,躯干与床面成45°角。
(1)正常反应 ① 6周~4个月:头迟缓背屈位,呈静止半屈曲位。② 7周~3个月:头颈位于上部躯干延长线上,双下肢稍向腹部屈曲。③ 4~6个月:躯干进一步屈曲,头颈前屈,下颌抵胸。下肢屈曲,大腿抵腹,呈完全性屈曲期。④ 7~8个月或9个月:躯干屈曲消失。上肢屈曲,头高抬,双下肢移行半伸展位,略抬高,坐骨结节可支撑体重。⑤ 9~12个月:头与躯干呈直线,上肢主动用力拉起,下肢迟缓性伸展、足跟着床、足背屈,足可支撑。
(2)异常反应 刻板的反应,比正常反应相差3个月以上为延迟。① 头过度背屈,角弓反张拉起。②下肢硬直性伸展:呈棒状、伴内收、尖足。③ 头背屈:四肢硬性屈曲。④ 双下肢过度抬高。
2.俯卧位悬垂反射 小儿俯卧位。诱发:两手水平托起小儿胸腹部,头正中,身体水平位。
(1)正常反应 ① 0~6周:头颈、四肢、躯干、迟缓屈曲、依重力自然下垂。② 7周~3个月:颈对称伸展至肩的高度,躯干四肢稍屈曲。③ 4、5、6个月,上、中、下胸颈椎对称性伸展,四肢稍屈曲或伸展。7、8个月下肢屈曲近90°,8个月后伸展。
(2)异常反应 ① 双上肢固定屈曲手握拳,头迟缓下垂。躯干侧屈,头与躯干不对称。② 双下肢硬直性伸展,角弓反张。③ 躯干低紧张状态呈倒“U”字形。④ 双下肢硬直内收内旋伴尖足,交叉。⑤ 颈部不伸展,双上肢向前方伸展、握拳。⑥ 双上肢硬直性伸展,手握拳。
3.立位悬垂反射 俯卧或垂直位诱发,检查者在小儿背部,双手握着小儿腋下,将小儿垂直提起。
(1)正常反应 ① 0~3个月:双下肢迟缓半屈曲,半伸展。② 4~7个月:双下肢主动向腹部屈曲。③ 8个月开始:双下肢自由伸展。
(2)异常反应 ①下肢内旋,硬直伸展伴尖足。②双下肢内收,交叉。③不对称,一侧伸展,另一侧屈曲。
4.侧位悬垂反射
诱发:俯卧位,两手支撑小儿身体迅速垂直提起,倾斜于水平位,(先将上肢手伸开),左右两侧倾斜,观察小儿四肢。
(1)正常反应 ① 0~2.5个月:双上肢惊吓样,手指张开,上侧上肢明显,上侧下肢屈曲,足背屈内旋,足趾张开,下侧下肢伸展,足背屈外旋,足趾屈曲。② 10~20周也称第一移行期,上肢弛缓伸展与多种下肢姿势组合。也成为Ⅰ、Ⅱ相过渡期,拥抱样上肢运动与下肢屈曲组合。③ 4~7个月:四肢对称屈曲,手指张开,屈曲期发育完成。④ 7~9个月:上侧上肢外展,下肢弛缓性伸展。⑤ 8~9个月至行走:上侧上下肢弛缓性伸展,头上举超过水平线,也称“浮上反应”。
(2)异常反应 ① 上肢紧张性屈曲,手握拳,肩回缩。第一相反应中上侧下肢屈曲迟延。② 四肢硬直性伸展,一侧手握拳。③下肢硬直性伸展。④ 双上肢惊吓样反射,两侠孩子硬直性伸展。⑤ 各相中可见强直性握拳。此项为脑瘫儿运动障碍的Vojta反射典型表现(一手握拳或双手握拳)。⑥混合型四肢瘫:双下肢、内收、内旋、强直性伸展、奇异的手指形态。干低紧张,头的平衡功能差。⑦各项中均见四肢及躯干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低下型)。⑧ 手足徐动症患儿,持续性惊吓反应,双下肢强直性伸展,躯干低紧张,头平衡缺如。
5.Collis水平反射
诱发:仰卧位或侧卧位,握着小儿一侧上、下肢。从床上提起(先使小儿手张开)。
(1)正常反应 ①0~6周:上肢呈惊吓样,下肢髋、膝、踝关节屈曲。②7周~3个月:上、下肢迟缓样屈曲状态,下肢可有蹬踏动作。③ 至6个月完成:上肢对床面可支撑,下肢由屈曲到渐伸展,踏蹬消失。上肢前臂内旋,手指张开至小指。④ 8~9个月开始:手足均呈支撑反应。足支撑开始用外缘,以后全足支撑,支持功能发育完整。
(2)异常反应 ① 伴手握拳的上、下肢硬直伸展,不完全惊吓样反应。② 伴有尖足的下肢硬性伸展。③伴有肩关节后屈和握拳的肘关节硬直性伸展。④ 诱发手足徐动型:6个月开始双手指、双下肢或足趾不规则运动,下肢交替内旋与外旋及足的回转运动(足趾类似鹰爪样、足趾强度跖屈)。
6.倒立悬垂反射 3个月以前婴儿仰卧,3个月胡婴儿俯卧。
诱发:两手握着小儿的两大腿,急速倒位提起(先使手指张开)。
(1)正常反应 ① 0~6周:上肢惊吓样反应,头颈无伸展。② 7周~3个月:双上肢向侧方伸展,与躯干呈90°角,两手张开,颈椎伸展,头正中位,骨盆轻度屈曲。③ 4~6个月:双上肢手张开状态下头向上伸展,上孩子与躯干呈135°角,躯干伸展至胸、腰椎移行部位。④ 7~10个月:双手张开,两上肢向头上方上举与躯干呈170°角。躯干伸展至腰骶椎移行部位。⑤ 10~12个月:小儿可抬高自己的身体,手抓检查者,似下蹲状。
(2)异常反应 ① 伴手握拳的上肢向前方或上方伸展。②角弓反张状态。③ 颈无伸展。④伴握拳的一侧或两侧上肢持续屈曲。⑤头与躯干位置不对称。⑥ 在各项检查中,均落后于实际年龄。
7.Collis垂直反射 仰卧位,头向检查者。
诱发:握着小儿一侧大腿,出现肌紧张后,将小儿倒立提起,观察自由侧下肢。
(1)正常反应 ① 0~6个月:自由侧下肢股、膝、止关节90°屈曲。② 6~12个月:自由侧下肢股关节弛缓性伸展,膝关节屈曲。
(2)异常反应 ① 自由侧下肢硬直性伸展伴尖足,自由侧下肢固定屈曲。② 自由侧下肢伸展倾向先屈曲后伸展,新生儿至2个月儿伸展后立即屈曲为正常。
中枢性协调障碍(ZKS)就是Vojta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
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分度
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分度 Vojta姿势反射异常数 发生脑性瘫痪百分比例(%) |
极轻度 1~3项 7 |
轻度 4~5项 22 |
中度 6~7项 80 |
重度 7项+肌张力异常 100 |
脑瘫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脑瘫CNS激活再建三联疗法”是综合传统中医康复精髓研制的独特治疗技术,根据人体运动功能传导原理,从脑神经发出指令,通过中枢神经传递,实现身体的协调运动的原理。从“脑”、“中枢神经传导”、“肢体功能康复”三方面综合治疗,从而真正实现了“脑”“瘫”同治!
文章来源于:河北脑瘫康复治疗定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