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儿童脑损伤的部位和范围各种各样,导致临床表现千差万别,语言障碍也各不相同,但临床表现主要以语言发育迟缓及运动性构音障碍为主。
那么,它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一、语言发育迟缓
主要表现:
-
过了说话年龄仍不会说话
-
说话晚或者很晚
-
开始说话后,比别的正常孩子发展慢或者停滞
-
虽然会说话,语言技能较低
-
语言应用,词汇和语法应用均低于同龄儿童
-
只会用单词交流不会用句子表达
-
交流技能低
-
回答问题反应慢
-
语言理解困难和遵循指令困难
二、运动性构音障碍
构音器官运动异常模式为:
-
不随意运动
-
呼吸浅表、不规则、调节困难
-
矛盾呼吸
-
下颌开合困难
-
鼻咽闭合不全
-
唇闭合困难
-
咂唇无力、展拢不充分
-
舌伸缩不充分、侧摆和上抬困难
-
Babkiin反射残存
-
呕吐反射亢进
构音异常模式包括:
-
完全不能发音
-
单纯元音歪曲
-
鼻音过重
-
音调异常
-
音量减低
-
语流短促
-
不适当中断
-
分节式语言
构音障碍的程度和类型与脑瘫病情和类型密切相关。不随意运动型、混合型、共济失调型和痉挛型四肢瘫构音障碍发生率最高且最严重,痉挛型双瘫次之。见于双上肢运动障碍较重者,偏瘫型构音障碍发生率最低且程度较低。
-
痉挛型四肢瘫
由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构音肌群的肌张力增高及肌力减退所致。主要表现为舌、唇运动功能差、口腔周围肌张力增高,软腭抬高降低,语音异常,声长长,语速慢,缓慢费力,字音不清,鼻音较重,语音语调异常。
-
不随意运动型
由锥体外系病变导致构音肌群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改变所致。主要表现为首音困难,元音短促,声长短,发音短促、断续,辅音丢失,语音音调差,声调缺失或难以控制,语言速度加快,音量控制差,音量小,说话时舌运动不流畅,流涎。
-
共计失调型
因小脑或其脑干内传导束病变,造成构音肌群运动范围、运动方向控制能力降低所致。主要表现为语速缓慢,发音含糊不清,声调高低不一,语音语调差,字音常突然发生,声调高低不一,间隔停顿不当。
-
混合型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类型的混合型构音障碍。根据发音方式可分为6类。
-
喉塞发音/声门破裂音:声门强力封闭后,立即突然开放,气流迸出的构音模式,影响音节之间的连续性。
-
咽摩擦发音:由于长期的代偿作用,其咽部肌活动度较强,发音时,咽腔缩小形成带有“咝咝“声的发音方式,影响语音的清晰度。
-
鼻塞发音:发音时,双眉紧蹙、鼻翼随发音而煽动,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低头、上唇向鼻孔撅起的动作。
-
腭化发音:发音时舌前中部向硬颚拱起的构音方式,影响辅音的形成。
-
边音化发音:舌尖抵住口腔顶部现成封闭,气体从舌与两颊间的空隙一侧或两侧同时逸出,可见两颊轻轻颤动,影响发音准确性。
-
齿间化发音:舌尖位于上下齿之间发出语音的方式,儿童表现出舌尖伸出齿裂的特点,产生异常发音,减慢语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