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听障儿童家长来说,"认知和理解"这个两个词是不陌生的,因为我们很多康复机构,都将认知和理解作为了听觉和语言的发展目标.甚至是训练手段.至于这么做对与不对,我们姑且不论.作为家长首先要搞懂什么是"认知和理解",要清楚的知道你对"认识和理解"的认知和理解对与不对.
首先,我们讲认知,从词义上讲,认知通常又称为认识,但认知和认识又是有区别的,字面意义,认识:认得、识别,即能辨认识别。认知:认识、知道,既能够辨认识别,还知本质。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那么这里我们注意到,认知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认知能力是指孩子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大脑对一系列感觉信号的分析、存储、加工的整合动力。
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发展也就是指这一整合能动力的发展。因此认知程度并非一般家长所理解的“孩子掌握了多少词汇、句式,记得多少物品名称,能够完成多少指令。”而是孩子对于一系列感觉信号的分析、存储、加工的整合能动力程度。
认知能力测试(cognitive aptitude tests)是衡量一个人学习及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的一种测试。这种测试适合于对一组没有实践经验的候选人的做选择时使用,与工作相关的能力可以分为语言能力、计算能力、感知速度、空间能力及推理能力。
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被称为认知科学,包括四个方面:
1、过程 即认知过程,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2、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
3、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
4、元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
总结到这里,我想大家会对认知、认知能力、认知程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了。
接下来是理解。
理解:理解就是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理解与概念和问题都有密切关系,有时是互相重叠的。理解又可分为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直接理解是不要求中介性的思维过程的,常和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如对本民族的语言和其他熟悉事物的理解等。间接理解须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常是从最初模糊的、未分化的理解逐渐过渡到明确的、清楚的理解,其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间接理解总是针对复杂的、陌生的事物,并带有问题解决的特点。
理解不等同于体会,两个词是有明显的差别的。理解是个体对事件的逻辑表示赞同,也不排除有个人体验,但主要是承认事件的逻辑关系。理解常以问题解决的方式来进行。对提出的问题所给予的回答,可以表现出理解的不同程度或不同水平。
理解的标志之一,是对所理解的对象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包括对语言材料能加以改组,改变其表达方式。对某事物理解不确切,难以用自己的话表述,或仅能背诵原文,这说明对文句或事物并未有真正的理解。
理解的另一标志,是根据对某一事物的理解,能独立完成所需要的动作。如仅能根据他人的指导来完成它,也不能认为有真正的理解。对客体进行实际操作常能帮助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言语表达和实际动作有时并不一致。良好的理解应是二者的结合。
理解事物时,须运用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过去知识经验的有无或多少,对理解能否顺利地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词与直观形象的结合,在理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词的说明可能还不足以使人完全理解,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直观形象不仅有助于说明所要理解的客体,而且有助于把握其本质。
综上所诉,我们会发现很多家长认识的“理解”,是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对于孩子“认知程度”的错误理解,导致将孩子的认识现象冠为理解行为,而孩子的认识现象很多是出自于体会,而非逻辑思维。这样的认识理解的结果,也就导致了大对数家长对于孩子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错误认知。其中也不乏一些教师,对于认知能力和认知程度非正确的理解,错误的将程度形象化、数字化后加于家长的理解之中,导致的家长对认知理解的迷惑,而一味的追求认识数量,忽略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我们梳理如下,认识是基础,是经验获得和积累过程后存储的知识,是认知和理解能力以及程度发展的前提条件;认知是对于感觉信息的分析、存储和加工的整合能力,需要足够的认识经验来支撑并发展;理解是对于认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综合结果,是基于经验满足条件下的,逻辑思维活动下的结果。其重要的标志是出现独立的语言和动作,有完整的逻辑,而因认识经验和认知能力不同,而出现理解程度不同。因此,认知与理解是交替发展,相互支撑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